多看时事新闻不仅了解世界,还能拿到好成绩?!
几个近期的热点新闻:
国足1-0击败乌兹别克斯坦
“千手观音”走进联合国万国宫
广东12天内遭遇台风三连击
印度军队撤出洞朗:两个月军事对峙和平解决
习近平主席3日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,强调金砖国家要共同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“金色十年”。
全运会田径男子百米飞人大战上演,最终谢震业以10秒04的成绩获得冠军,苏炳添10秒10获得亚军。……
问题来了:作为一名中学生,你对这些新闻足够熟悉吗?
假如分三个层次:
一、非常熟悉,知其渊源;
二、偶有耳闻,略知一二;
三、完全陌生,不知所谓。
我相信大部分小伙伴的认知应是停留在第二个层次。选三的同学……你应该是“一心只读圣贤书”的完美例子了。
回到题目上来,为什么你一定要培养多刷新闻的习惯?至少有以下几点:
1. 让你的作文素材更有亮点
迄今为止,你的素材是不是仍然匮乏到只有:孔子的周游屈原的投江,项羽的自刎刘邦的“萧”“张”,司马迁的宫刑苏武的牧羊,李太白的盛唐杜甫的忧伤……
赶紧抛弃这些老旧烂俗的作文素材吧,阅卷老师需要的是亮点!亮点!亮点!亮点是什么?大家行文结构区别不会很大,文笔也差不多,此时你的素材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的高度。
新闻,无疑就是很好的素材来源。打个比方,上面提到的“千手观音”是不是身残志坚的典型例子?国足赢了是不是在四面楚歌中努力拼搏的结果?粤地台风里感人的画面可不可以被你写进记叙文?印度撤军、金砖峰会是不是可以抒发下爱国情怀?……当然,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值得追捧的。
2. 博学而多才
新闻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知识——知识可不仅仅只能从书本上得来。
新闻包含的内容包括了你学习的所有知识,语文、政治、历史、地理甚至物理化学都可以找到相关的内容。举个例子,关于“共享单车”,相信17级考生应该吃到不少苦楚了吧;18年中高考,台风、雾霾等依然可能会成为出题点。更别说时政热点可是直接要考试的。
再者,新学期很多同学比较忐忑,与新同学不知道该聊些什么。这时候,你的所见所闻就能发挥作用了。话题从哪来?不就是从身边各种事、世界各种事嘛,这就是我们说的“谈资”。再如上课,相信不少老师是愿意聊一聊书本以外的东西的,当某天你能跟老师就某个话题扯上半天,滔滔不绝、语惊四座,所有的同学大概会想说这样一句话吧:他知道的可真多!
当然,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能让你博学,也并不是只要看新闻就能够涨知识——你需要择其优而看,你还需要学会寻根溯源地看。
3. 满足求知欲,学会主动学习
很多同学在学习上已经习惯了做“伸手党”——做题迫不及待先翻答案,张口就问数学怎么才能学好,永远是被动地完成各项任务——这是一种思维上的惰性。你比别人差的可能就是主动学习的能力。
当我看到印度撤军的时候,我的好奇心泛滥了:到底因为什么事?源头在哪?中国和印度在历史上有多少宿怨?——寻根溯源,洋洋洒洒几篇大文章,始知这里不只有中日,还有中美,中印边界至少有几百波博弈,精彩程度不亚于各种虚构小说……于是,我的求知欲大大地满足,才明白主动去学习竟能帮我学到这么多,我的主动学习能力也有了一次深刻的实践。
或许下次我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的时候,我就会满怀着求知欲去寻求答案。
要了解更多教育资讯:广州龙文教育公众号